自来水存在我们的生活的各个地方,那么你知道自来水是怎么来的吗?
来看看自来水的源头 – 长江,也是西藏、四川、江苏等11个省市区重要的自来水的水源地,当然,不是任何一条江河都有资格成为水源地的。
我国自来水是取自江河、湖泊和地下水、地表水,在选用自来水时,还需要进行多方面的考虑,不仅需要水质良好,便于卫生保护,而且还需要符合水源水质标准。
水问题解决后,来到了一家大型的水加工厂,如果说一般的工厂都是为了给原材料“加”点什么的,那水厂正好相反,它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把原材料减下来。水厂的建设是自来水进入千家万户最关键的环节。
一般而言,源水在水厂会经过混凝、沉淀、过滤、消毒等步骤,达标后才出厂,通过管网奔向千家万户。
起初,人们尝试将水静置沉淀,效果不佳便发明了现代沉淀工艺,随着沉淀工艺的进一步发展,人们开始使用混凝剂,将难以自然沉淀在水中的悬浮物和胶体颗粒凝结,它们产生大颗粒絮体后,再沉淀过滤。
过滤依靠着不同的滤料,采用粒状滤料截取,采用活性炭作滤池深度处理技术,先进的水厂甚至还会采用近年来流行的膜法水处理技术。经过不同滤料的过滤,源水中沉淀的杂质、异色异味等被一一滤除。
而膜法水处理技术不仅作用于大颗粒的杂质,对某些微生物、细菌等也有很好的截留作用,但其工艺中还存在着成本高、容易堵塞等诸多缺点,膜污染也是制约膜法水处理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。
因此,对于水中的一些细菌和病毒,水厂一般都是通过一些消毒剂进行消毒,常用的有氯、氯胺、二氧化氯等。
消毒药剂的加入,一般从源水进入工厂之前,即在上述常规处理过程之前,都要进行生物预处理,通过使用氯或臭氧去除大部分微生物,从而减轻后续处理的负担。在源水变成自来水之后,还会再次加入一定量的氯,以确保自来水从水厂安全地到达每个家庭。
如此一来,整个过程似乎就是:源水通过管道引入水厂,经加氯或臭氧生物预处理后,再在机加池中进行混凝沉降,再通过煤砂滤池、活性炭滤池的过滤吸附,然后进入供水管网前进行二次加氯消毒。在从水源水到出厂水这五道工序中,为饮用水构筑了一道功能完备的“防火墙”。
当然,由于水源水质状况不同,各水厂的处理方法也会有所不同,不过基本上离不开上面提到的几个步骤,这些步骤也就成了从源水到自来水的“洗白”道路。
但与老百姓更关心的饮用自来水的溶解度总固体(TDS)值,国家标准GB5749-2006《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》有限值要求:溶解度(TDS)≤1000mg/L的出厂要求。因此普通百姓家庭生活用水如果TDS过高会出现水垢,而由于水垢造成生活中的各种问题,水厂是无法解决的,所以需要普通百姓自己“洗白”。
现在,净水器越来越普及,自来水从入户到出水都要经过一段时间,所以可能还要经历前置滤器、中央净水器、厨下式净水器等一系列更为细致的“洗涤”。如前所述,膜法水处理技术也更适合用于家庭净水系统。
例如厨下净水器除了聚丙烯棉、活性炭等过滤材料外,还将配备紫外线灭菌器,使自来水更清洁甚至可以直接饮用。一家小净水厂在家庭环境中默默地工作,竭尽全力为家庭提供更加清洁卫生的饮用水。